主要是两个视频讲座:Model Cities with the Tech Behind Independence Day: Resurgence和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– CityEngine Workflow with Matthias Buehler,这两个视频基本一样。后一个比前一个多补充了些live demo,就是CityEngine官方示例文件的展示。
主讲人Matthias Buehler(下称老M)有必要介绍下,建筑学的背景,之后转行做特效和场景。2007年从ETH MSc Arch毕业,目测是一个Post-Professional的研究型硕士。在建筑和景观事务所做设计和渲染干了两年,跳到了ESRI做产品。那时候ESRI应该刚收购CityEngine,猜测这位兄台应该也就是用CityEngine做些什么DEMO。15年跳到了温哥华Scanline VFX,做Environment Developer Lead,参与了独立日2中城市环境的特效制作。如今在苏黎世有自己的工作室vrbn。
著名的建筑效果图博客Ronen Bekerman有一篇Making of Favela就是老M的作品。
Model Cities with the Tech Behind Independence Day: Resurgence
老M主要讲的工作流程,当然首先就是说Procedural的方式在工作量比较大的时候效率更高,所以大场景比较适用。
他们有三十多个镜头都是用CityEngine做的,比如上面这个新加坡毁灭的
比如上面这个华盛顿,左边的是请一个工作是做的设计,右边是CityEngine做的。
上面这个场景,前景的房子是手工建模的,背景被毁灭的都是CE做的。
那么他们一般有一些迭代流程。
比如这个测试用的Turing Table,用于测试样式,贴图,色板,shader等等的效果。
所有的房子都是从粗糙到精细建模的,首先是Density Box,其实比较像控规或者Planning Code。
之后体块细化,这个场景里能明显看出来几个房子的样式基本一致,只是尺度发生了变化。
做一些贴图,上材质。
最后对材质做一些微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