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按: 本文包含部分 AI 创作的内容,仅作为个人观点

谈论 AI 对游戏的影响时,人们总容易被技术表象吸引 —— 会自主对话的 NPC、实时生成的 3D 场景,这些创新固然夺目,却未必触达游戏的核心。若想真正理解这场变革,不妨先回到游戏的本质构成:它由哪些核心要素支撑?AI 又在如何改写这些要素的底层逻辑?

1. 三个核心要素:状态、行为空间与表征

笔者认为游戏的骨架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:状态、行为空间与表征。AI 技术的介入,正在让这三个要素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
传统游戏的 “状态” 是清晰的数值集合:角色的血量、背包里的金币数量、NPC 的好感度…… 这些数字是玩家理解世界的锚点。《魔兽世界》里,“法力值” 的下降直接提示 “技能即将耗尽”,“仇恨值” 的波动直白告知 “怪物是否盯上自己”,数值即信息,简单且高效。

而 AI 正在打破这种 “数值唯一” 的状态模式。斯坦福小镇中,NPC 的状态不再是 “友好 / 敌对” 的二元值,而是由文字编织的记忆链 —— 昨天与玩家的对话、对小镇事件的看法,这些细碎记忆共同驱动着它的下一步行动;Genie 2 等 “世界模型” 游戏则用 Embedding(向量嵌入)存储状态,它无法被简单的数字描述,却能通过模型计算,让角色精准响应玩家的移动指令,并生成匹配的画面。状态从 “可量化的数值” 变成了 “可演化的复杂系统”。

传统游戏的 “行为空间” 是开发者预设的动作集合:《王者荣耀》的移动、技能释放,《底特律:变人》的剧情选择题,玩家的所有决策都被框定在既定框架内。AI 则让行为空间从 “封闭预设” 走向 “动态开放”:文字游戏中,玩家可以自由输入指令;三维场景里,任意肢体动作都能得到系统反馈。但这种扩展的核心,并非追求 “动作数量的无限”,而是实现 “动态适配的有限自由”—— 既保留足够的表达空间,又让不同能力的玩家都能沉浸其中。

“表征” 是玩家感知世界的媒介,从《文字冒险》的纯文本到《赛博朋克 2077》的 3A 画质,它决定了游戏世界的 “质感”。过去,表征依赖 “预制作”—— 美术团队提前绘制好所有场景、动画;而 AIGC 技术正在让表征走向 “动态生成”:玩家走到森林深处,AI 会根据实时情境生成从未预设过的树木形态;NPC 的对话语气,会随玩家的交互风格实时调整。

2. 游戏的本质:不是无限复刻,而是艺术化的有限切片

游戏从不是现实世界的 “无限复刻”,而是对现实的 “艺术化切片”—— 它提取现实中最具价值的核心元素,用可控的框架浓缩成可交互的体验。

卡牌游戏是现实打牌行为的切片,它剥离了无关的闲聊、环境干扰,只保留出牌策略与博弈核心;超市模拟器是工作场景的切片,聚焦商品陈列、顾客服务等关键环节,省去了现实中冗长的盘点流程;GTA 是城市生活的切片,提炼出街头追逐、剧情抉择等强体验元素,剔除了现实中琐碎的衣食住行。这些 “切片” 的关键,在于 “有限控制”:用明确的规则框定体验范围,让玩家在可控范围内专注于核心乐趣。

AI 的介入并未改变这一本质。它不是要把游戏变成 “无限自由的现实复刻”,而是要让 “切片” 更精准、更灵活 —— 保留核心体验的同时,用技术适配不同玩家的需求。就像手术刀的升级不是为了切割更多组织,而是为了更精准地提取有价值的部分。

3. 变革中的挑战:在创新与可控间找平衡

AI 对三大要素的重构,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解决这些挑战的核心,在于守住 “有限切片” 的本质 —— 技术创新需服务于玩家的沉浸体验,而非盲目追求 “无限自由”。

状态:让复杂系统变得 “可感知”

AI 带来的 “非数值状态”(文字记忆、Embedding 向量)像一个黑箱,它更接近现实的复杂性,却也让玩家难以理解。现实世界没有 “血条”,但游戏需要清晰的反馈 —— 这正是传统游戏 “循环反馈” 逻辑的价值。
解决方案在于搭建 “信息翻译器”:将复杂状态转化为直观信号。比如当 NPC 的文字记忆显示 “对玩家产生敌意” 时,系统可通过皱眉表情、语气变冷等视觉 / 听觉信号传递;当角色的 Embedding 向量显示 “濒临死亡” 时,屏幕边缘的血色晕染、心跳声的加剧,都能让玩家快速感知。技术创新的终点,始终是人类的认知习惯。

行为空间:在自由与适配间找支点

AI 扩展的行为空间,若放任 “无限自由”,反而会消解游戏的核心体验。不善言辞的玩家在纯文字交互中会陷入窘迫,身体素质较弱的玩家在 1:1 肢体映射的体育游戏中会失去乐趣 —— 这些都违背了 “切片” 的初衷:游戏应提炼核心体验,而非复刻现实的障碍。

解决方案有两个支点:“意图映射” 与 “规则约束”。“意图映射” 降低体验门槛:玩家一句简单的 “打他”,AI 可解读为攻击意图,生成丰富的战斗动作;玩家挥臂投篮的动作,AI 可转化为精准投射的效果,让不同身体条件的玩家都能体验 “高手快感”。“规则约束” 保障系统平衡:当玩家自由创造技能时,AI 需框定 “属性上限”“元素克制” 等基础规则,既保留创造欲,又不让数值体系崩塌。
行为空间的扩展,终究是为了让每个玩家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,触达游戏的核心乐趣。

表征:在个性与共识间留余地

动态生成的表征让游戏有了 “千人千面” 的可能:NPC 的语气随玩家风格调整,场景装饰按玩家偏好变化。但过度个性化会破坏玩家社群的 “共识基础”—— 如果《原神》里每个玩家的 “蒙德城” 布局都不同,讨论 “风神像位置” 时便会陷入混乱。

解决方案是 “核心框架固定 + 细节个性化”。比如城市的主干道、关键建筑(如风神像)的位置必须统一,这是玩家交流的 “坐标共识”;而路灯样式、墙面涂鸦、NPC 的服饰细节则可由 AI 动态生成,满足个性化需求。就像现实中的城市,主干道与地标是共识,而店铺招牌、路人穿搭可以各有不同 —— 共识保障交流,个性增添趣味。

AI 游戏的演进阶段:以城建游戏为例

阶段 1:AIGC 工具驱动的 “表征扩容”

当下正处于这一阶段:人类开发者借助 AIGC 工具完成重复性工作,释放创造力聚焦核心设计。比如用 AI 生成器批量产出建筑模型(从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到未来主义的悬浮楼宇)、动态事件剧本(如社区流感爆发、商业街区自发形成夜市),甚至自动适配不同气候带的植被系统(热带雨林的气生根 vs 寒带苔原的地衣)。

此时游戏的核心框架仍未突破传统:状态依旧是清晰的数值体系 —— 城市的人口数、财政赤字、绿化率以仪表盘形式实时更新;行为空间仍是预设的操作集合(玩家只能通过 “划定区域”” 颁布政策 “”建造设施” 三个按钮组干预城市)。但表征因供给暴增变得极度丰富:玩家能下载 AI 生成的 “蒸汽朋克风街道”MOD,让路灯变成黄铜齿轮造型;也能启用 “方言语音包”,让 NPC 商贩用川渝方言吆喝,或是用东北话抱怨交通拥堵。

阶段 2:AI Agent 主导的 “行为空间弹性化”

随着 AI Agent 能力成熟,游戏进入 “半自动化生成” 阶段:AI 不再仅是工具,而是能自主理解玩家偏好并迭代系统的 “协作者”。

比如玩家连续 3 小时专注于建设生态社区(反复建造太阳能电站、垃圾分类站),AI Agent 会自动生成 “碳积分系统”MOD:居民践行低碳行为可兑换公共服务(如免费乘坐公交),企业超标排放会被 AI 动态调整税收 —— 这一规则并非开发者预设,而是 AI 从玩家行为中提炼的 “隐性需求”。行为空间由此突破固定按钮组:玩家可以用自然语言提出模糊需求(”我想让老城区更有活力”),AI 会将其拆解为具体选项(”是否允许沿街摆摊?”” 是否修复历史建筑作为文创空间?”),或是直接生成新规则(如” 老城区商铺租金减免 20%,但需保留传统招牌 “)。

此时状态仍以数值为核心(碳积分、商铺租金等仍是可量化指标),但数值逻辑已由 AI 动态调整;表征则进入 “实时适配” 阶段:当玩家选择 “复古风老城区” 方案,AI 会自动让路灯切换为煤油灯质感,NPC 穿着从现代服饰变为旗袍、马褂,甚至背景音乐也从电子乐转为二胡演奏的《茉莉花》。角色的动作也变得像英伦风。

阶段 3:AI NPC 与 VR 融合的 “混合态世界”

当 AI 模型能实时处理环境输入并生成输出,游戏进入 “微观个体觉醒” 阶段:城市中的居民不再是按固定逻辑行动的 “数值集合”,而是拥有记忆链与情绪 Embedding 的 “类真人个体”。

状态呈现 “宏观数值 + 微观 Embedding” 的混合模式:城市 GDP、就业率等宏观指标仍是数值(方便玩家把握整体趋势),但每个居民的状态是 AI 用文字与 Embedding 记录的 “黑箱”—— 比如居民张三的记忆链是 “3 月被拖欠工资→5 月反对开发商涨价→现在对政府信任度低”,这些状态无法用单一数值量化,却会通过行为体现(如拒绝缴纳物业费、在社区论坛发帖抱怨)。

行为空间因 VR 设备升级而极大扩展:玩家戴上轻量化 VR 眼镜后,可用手势直接 “圈出” 公园选址(AI 会自动计算日照、人流量适配方案),也能与居民面对面交流(通过语音 + 手势表达 “我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”,AI 会解读语气中的真诚度,影响居民后续信任度)。若玩家对某个商贩说 “你的摊位太乱了”,AI 会让商贩产生 “窘迫” 情绪(Embedding 变化),次日主动整理摊位,甚至赠送玩家水果表达友好 —— 这已不是预设剧情,而是 AI 基于实时交互生成的动态反馈。

表征则实现 “多模态同步”:居民的情绪不仅通过对话语气传递,还会体现在微表情与肢体动作中;城市的昼夜变化不再是固定贴图切换,而是 AI 根据实时天气数据物理模拟产生的云层。

阶段 4:脑机接口与世界模型的 “全 Embedding 沉浸”

当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到可传递神经信号,游戏进入 “现实切片的终极形态”:状态不再有任何数值残留,而是完全以 Embedding 形式存在的 “世界模型”—— 城市的运转、居民的心理、环境的变化,都像现实世界一样由无数隐性关联驱动(如 “工厂排污→下游居民患病→医疗资源紧张→政府公信力下降” 的连锁反应,没有中间数值,只有因果 Embedding 的流动)。

行为空间突破了身体限制:玩家无需手势或语言,只需在脑中构想 “我要让城市更宜居”,脑机接口会将这一意图转化为神经信号,AI 则拆解为具体行动(如优先规划绿化带、调整产业结构)。若玩家突然想到 “去年洪水的教训”,AI 会自动调取历史 Embedding(2024 年洪水导致的损失记忆),在新规划中强化排水系统 —— 这相当于玩家的 “隐性记忆” 被 AI 接入,成为城市发展的参考。

表征也不再依赖视觉 / 听觉渲染,而是直接通过神经信号传递 “感知”:玩家 “看到” 的公园不是像素组成的画面,而是类似现实中 “绿意盎然、空气清新” 的综合感受;居民的喜悦不是通过笑容呈现,而是让玩家产生 “被信任、被认同” 的情绪共鸣。

结语

AI 对游戏的重塑,从来不是一场 “无限自由” 的狂欢。它的价值,在于让游戏这一 “现实的艺术化切片” 变得更精准、更包容:用技术扩展状态的复杂度,却不忘搭建感知桥梁;用创新拓宽行为的可能性,却始终守住体验的平衡点;用动态生成丰富表征的层次,却不打破社群的共识基础。

说到底,游戏的终极意义是 “可控的沉浸”——AI 的使命,就是让这份 “可控” 更灵活,让这份 “沉浸” 更普适。

参考文献

Games in 2033 by Marek Rosa
制作AI大世界游戏的5种可能范式:思考与实践
游戏+AI的最终核心是好玩